陈鹤琴先生说过:“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更加爱护。“显而易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是儿童能够真正参与的,是为儿童设计而设计,不能忽略儿童的声音和要求。教师切不可煞费苦心地包办代替,甚至加班加点地自顾自地“创设自认为适宜儿童的环境”。而应像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幼儿能认识环境,创造环境。”
幼儿园和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才能为他们创设更加适宜的环境。儿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倾听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至关重要。教师应了解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制定教育计划、活动方案并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温馨的环境。这包括确保教室、游戏设施和户外场地的安全,以及为儿童提供足够的卫生和保健设施。
2. 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讨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有趣的环境,使儿童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乐趣。
3. 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活动或团队项目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创设体验。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资源来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创设体验,包括艺术、健康、科学、语言等各个领域的区域环境创创设。
5. 不断观察、评估和调整。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儿童的发展和进步,评估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环境,以确保环境更加适宜儿童的需求。
教师环境创设的的起点站应该是我怎么吸引和启发幼儿参与,让他们在环境创设上享有充分的参与权,获得极致的体验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对本班幼儿的观察与倾听,围绕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活动计划,发现其中幼儿可参与的环境创设点,积极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可以召开儿童会议,鼓励幼儿对环境创设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们合理、科学的想法和建议,并支持他们制定相应环境创设方案、准备所需材料,在行动中进行实践与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能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和挑战。
以创设新区域环境为例,教师发现幼儿对班级内的已有区域环境往往熟视无睹、聊无兴趣,便召开儿童会议,请幼儿畅谈如何创新班级区域环境。幼儿对此展开讨论,根据自己想法设计新区域环境方案并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新区域环境创设方案。接下来,幼儿收集、准备新区域环境创设方案所需的各种资源,然后分工合作,从布局到色彩搭配,从装饰到细节修饰,积极主动地进行新区域环境的创设。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不能仅仅呈现幼儿参与的照片或者作品,更应该呈现幼儿参与的过程与结果。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表征、表达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言语表征、动作表征、音乐表征和作品表征等表征方式进行表征,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对环境创设过程和结果的想法和感受。
以作品表征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为例,教师可以拍摄或让幼儿参与拍摄他们在环境创设前、中、后的参与情况,进行剪辑后制作成视频作品,并将视频作品以二维码的方式粘贴在不同的区域,来访者可以轻松地扫码观看。 具体来说:
再以语言表征环境创设结果为例,教师可以请通过投票、石头剪刀布等方式决出“小小讲解员”,负责向同伴和家长讲解班级环境。甚至邀请其他班级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环境创设互动分享展示会。
写在后面的话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当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教师不仅要放下身段,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更要懂得放手。单纯依靠老师创设环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是徒劳无功。不如让幼儿充分参与到环境创设、体验和表达中,让他们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找到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