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老师需要频繁地与孩子沟通
但常常出现孩子听不懂
不配合等现象
导致老师一直重复一直说
……
其实
这可能是沟通方式不对
与孩子沟通有哪些小技巧呢
为大家整理了几个沟通技巧
让老师们变身“沟通大师”
技巧一:发出具体指令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总会站在成人的角度,会主观地认为孩子理解了一些实际上孩子并不理解的基本概念。
以下这些指令,您是否经常对孩子说呢?
“要友好”
“要乐于合作”
“要有礼貌”
“要认真听讲”
“要注意安全”
……
可是,孩子真的听得懂吗?
事实上,孩子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要改正这种交流方式,发出的指令越具体,孩子越能听得懂,才能更好地助于达成师幼互动的目的。
技巧二:用陈述句发指令
很多时候,老师在发出指令时会使用一个选择意味的问句,而实际意思并非让孩子做出选择。您是否对孩子发出过这样的指令呢?
“你愿意把那里清理一下吗?”
“你现在想去户外吗?”
“你准备好吃午餐了吗?”
…
孩子的理解能力尚在发展期,并不能完全揣摩老师话语背后的深层用意,因此老师在发出指令时不妨直接一些。可以用“请你现在……”“我需要你……”“我们现在要……”等陈述句来表述你期望他们做的事.
技巧三:用拟人化语言代替指令
老师发出的指令过于生硬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也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和行为,拟人化的语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从而愿意听从指令配合教师。
例如:每次洗完手,小美都忘记关水龙头……
”你看你,又忘记关水龙头了,快去把它关上!“
“呀,什么声音?水龙头还在工作呢,我想它一定很累了,小美你能让它休息一下吗?”
您认为案例中的小美更愿意配合哪位老师关掉水龙头呢?
答案一定是第二位老师,因为第二位老师的用语更形象生动,通过将水龙头拟人化让孩子产生共情,激发孩子主动配合的欲望。
所以,老师们平日也要经常训练自己用拟人化语言代替指令。
当然,老师与孩子的沟通除了发出指令以外,还包括纠正孩子的行为以及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等,那么,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可以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起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完后让孩子讲给老师听,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不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
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让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有时往往会忽视这类问题,经常不听完孩子讲话就强行打断,长此以往下去,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允许孩子为自己申辩
孩子申辩本身是一个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大人交流的过程。不允许孩子申辩不仅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撒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
多赞美、少批评
老师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都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即使孩子犯错,在纠正其关键性缺点或错误时,也一定要注意考虑清楚,选择最佳的地点和时机。
写在最后
如果老师觉得和孩子沟通有困难
不妨先思考是否是沟通方式不对
如果不对,及时调整
换个方式与孩子沟通
也许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哦